- · 世界文学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世界文学》投稿方式[04/09]
- · 《世界文学》期刊栏目设[04/09]
清溪村纪事|文学原乡:有世界眼光的“茶子花(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笔下散发着山茶花香,周立波的文学风格是由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学共同塑造的。多年以后,研究者循着山茶花香探寻他写作的奥秘,走进了他内心的广阔世
笔下散发着山茶花香,周立波的文学风格是由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学共同塑造的。多年以后,研究者循着山茶花香探寻他写作的奥秘,走进了他内心的广阔世界。“他(上世纪)30年代就在左联做翻译,他的文学受到了外国文学很深的影响,他后来在延安也是讲授外国文学的,他是拥有世界眼光的。”中南大学副教授、周立波研究专家邹理眼中,周立波是“世界级”的。
邹理梳理了周立波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发现俄苏文学的翻译占了总量的一半以上。他翻译的第一部俄苏文学作品是1930年发表在《摩登月刊》的《北极光》,这是苏联作家皮尼阿尔克的一个短篇小说,周立波是根据该小说的英译本转译的。周立波第二部译作,是和周扬合译的长篇小说《大学生私生活》,小说作者是前苏联作家顾米列夫斯基,这部小说也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小说讲述的是革命青年在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苦恼,“隐含着热情与憎恨,秘密的烦恼与个人的野心”。这部译作连印了三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了,但正是这部小说让周立波有了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和热烈追求,此后不仅有了“立波”这个笔名,还将文学创作的基调定为歌唱“美丽和真诚”,也歌唱“刚强和反叛”。
象征主义作为世纪之交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很早便和世界接轨的周立波自然也不例外。
周扬把周立波带到了世界面前
周立波很早就在上海接触到了世界。1928年,20岁的他来到了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上海,彼时,他的名字还是很具传统意味的“绍仪”。他看到,高低错落的欧式建筑,勾勒出外滩独特的天际线;漂亮时髦的百货商店,生意兴隆;烟波浩渺的江面上,大小船只来往穿梭……走在霓虹灯闪烁的外滩,他一文不名,但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
周立波创作《山乡巨变》时,住在益阳桃花仑的瓦窑村,住所前后都有苍翠的竹林,邹理认为周立波把他当时的心境写进了《山乡巨变》的开篇中:“他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性。”
学习上的不循规蹈矩,让后来把他引为知己的周扬刮目相看。
根据周立波的儿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周小仪的回忆,周立波和外国文学的“蜜月期”延续了他的一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送了几十万本前苏联小说《普通一兵》给渡过鸭绿江的战士,几乎人手一册,用光了斯大林文学奖奖金的全部。他最喜欢的一套书是《契诃夫小说选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在北京301医院的病榻旁,还放着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和亚历山大·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
在周立波研究者邹理看来,周立波在周扬面前表现出来的古学和新学知识,为他日后从外国文学中汲取养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扬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周立波的思想和对文学的态度,更是直接把周立波带到了上海,带到了世界面前。
与世界接轨的周立波让乡土题材的小说现代化起来
1980年代是唯美主义盛行的时期,周小仪注意到“从农村婚礼的欢声笑语,到禾场上的月光与清风”,周立波写湖南题材作品中那些秀美的部分被充分认知和发掘出来,“仿佛周立波就是一个被遗忘的沈从文,或者早三十年出生的汪曾祺”。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
文章来源:《世界文学》 网址: http://www.sjwxzz.cn/zonghexinwen/2022/0801/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