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清溪村纪事|文学原乡:有世界眼光的“茶子花

来源:世界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01 07:3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55年,周立波回到有着“一山又一山稠密挺拔的竹丛,一山又一山清香袭人的雪白的茶子花”的老家。周立波始终生活在基层,感受着生活脉搏,使他的小说风格获得一种来自本土的自

1955年,周立波回到有着“一山又一山稠密挺拔的竹丛,一山又一山清香袭人的雪白的茶子花”的老家。周立波始终生活在基层,感受着生活脉搏,使他的小说风格获得一种来自本土的自信。这次回乡,对于乡音乡情的耳濡目染,他的本土自信进一步增强,主动探索实践新的文学方法,这才有了散发出茶子花清香的《山乡巨变》。

周立波最初翻译外国文学,是为了生计。到上海后,他的好学,让他的英文突飞猛进,特别是他因为参加社会活动,被抓去坐牢,前去探监的周扬给了他一本《英汉双解字典》。因为这本字典,坐牢的两年,周立波的英语取得长足进步。出狱后,他已经能够驾轻就熟地翻译英文小说和文论。

周立波与外国文学的“蜜月期”延续一生

△周立波部分代表作。 图片由周立波故居管理所提供

△周立波部分代表作。 图片由周立波故居管理所提供

为本土文化输入外国文化资源,潜移默化地更新与改造着传统,周立波在本土文学的现代化上做出的探索,仍能为今天乡村振兴语境下的“乡土文学”的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周立波对自由的向往,或许从小就埋下了种子。

题材是乡土的,秀美的部分承接了中国传统诗画艺术,且文中的方言到处可见,但将周立波放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那些最本土的、最当地的、最民族的语言和文学的兴起,正是国家现代化和走向世界性的典型标志”。

△周立波肖像。

邹理认为周立波的翻译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立波在上海的10年,是他与外国文学的“蜜月期”。这个“蜜月期”之所以能出现,与当时上海特殊的开放环境有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不愧为东方巴黎,几乎各方面都能与世界同步。和周立波同时代的作家施蛰存曾经感叹:“过去我们读书直接看外文原著,而且外文书店也很多……还有几家卖外国杂志的书店,每个月在书店都可以看到新书,每天都可以看到新杂志,文化交流与世界同步。”

1935年,周立波翻译了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这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译作,也是对他影响颇深的作品。邹理曾比较过《山乡巨变》和《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开篇,发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开篇写到了令人不快的樱桃树皮的气味、灰狼一般的夜色,“这些景物给人以一种神秘、压抑的感觉”;《山乡巨变》则写到了白洁的茶子花和青松翠竹,“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乡间宁静而又祥和的生活”。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他将外来小说中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和中国传统的诗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成就了他小说中的诗情美。”邹理说。邹理注意到有评论家认为周立波对美的趣味追求得稍微过了一些,但她很认同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董之林的观点:“这是小说家对极具政治内涵史诗篇章的又一种笔法”。

周立波的中学是在长沙读的,他就读的湖南省立一中是新学教育,课程有社会(公民、历史、地理)、言文(国语、外国文)、算学、自然、艺术(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等。他不满足于这些新学课程,经常去图书馆借《孟子》《庄子》《国策》等古书看。

1930年是这位22岁的益阳青年在上海的第三年,他热爱这座城市蓬勃着的自由气氛,并对革命充满热情,把自由(Liberty)的英文译音“立波”做了自己的笔名。

周立波生前未公开发表的《自传》中,也记载了他和周扬的第一次见面:“当时周扬和我谈尼采的一切都要‘重新估定价值'和中国的新文艺思想,又谈鲁迅、郭沫若。我受了影响……从这时起,我开始了一些社会活动……”

△周立波部分代表作。 图片由周立波故居管理所提供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活跃着一大批灿若群星的优秀作家和文学青年。《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作者陈明远曾把当时上海的作家按收入多少划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的是鲁迅、茅盾、郁达夫等,月收入400银圆以上;第二等级的是夏衍、胡风、周扬等,月入200银圆左右;第三等级的是丁玲、萧军、萧红等,收入比当时的普通市民稍高;第四等级的,属于贫民,周立波便是这个等级的。

周扬和周立波认识,是在1926年。当时,周扬刚从上海回到湖南。初见面,周立波即让周扬印象深刻,“那时他刚刚初中毕业,而我已是大学生,使我感到惊奇的,他当时已读完《资治通鉴》,知识并不比我少多少”。

1935年,周立波在《读书生活》第2卷第6期发表的《怎样读小说》,谈及了他对小说的喜爱以及他的不服管教:“保持着中国传统观念的绅士先生们,对于小说是瞧不起的。记得在小学里,一个历史先生有一次问我看了一些什么书,我说看了《三国志演义》,《西游》……‘《三国志演义》么?'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先生就仿佛受了什么侮辱似的说,‘你快不要看那样的耍书子,要看《四史》里面的《三国志》,陈寿作的。'”但他没有听这位“正经”先生的说教,除了《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今天我们看来是名著的小说,还看了《说岳全传》《粉妆楼》等通俗小说。

文章来源:《世界文学》 网址: http://www.sjwxzz.cn/zonghexinwen/2022/0801/1215.html



上一篇:经典重读丨川端康成去世50周年:唯美的文学世界
下一篇:从文学世界感受大湾区世情风物 葛亮《燕食记》

世界文学投稿 | 世界文学编辑部| 世界文学版面费 | 世界文学论文发表 | 世界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世界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