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文学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世界文学》投稿方式[04/09]
- · 《世界文学》期刊栏目设[04/09]
经典重读丨川端康成去世50周年:唯美的文学世界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总体而言,战后川端所追求的“日本美的传统”是以平安时代为顶点的王朝文化的传统,而《源氏物语》则是其集大成之体现。川端曾在小说《哀愁》中写道:“经过这次战争和战败,
总体而言,战后川端所追求的“日本美的传统”是以平安时代为顶点的王朝文化的传统,而《源氏物语》则是其集大成之体现。川端曾在小说《哀愁》中写道:“经过这次战争和战败,在《源氏物语》的感伤中找到归宿的日本人,恐怕不在少数。”《源氏物语》称得上是日本古代贵族的一大叙事诗,其中潜伏着阶级没落的预感,川端继承了这种颓废的情调,在日本的传统美中陶醉于感伤和官能色彩。研究者在论述川端文学时往往引用“临终之眼”一词,的确川端文学所建构的唯美世界中那些异常的、妖艳的花朵,令人联想到接近毁灭和死亡时回光返照般的官能亢奋,以及伴随这种亢奋的无常与悲哀。小说家、评论家杉浦明平批评川端文学没有“现代小说的要素,如对生活的追求、社会制度与习俗的矛盾、思想与性格的搏斗等”,“剩下的只是对女性的肉体、自然和旧文化的咏叹。”应该说是切中要害的。
火车玻璃窗上叶子的影像同暮景流光的重合叠印,以及另一段驹子对镜晨妆时,映入镜中的红颜白雪,作家得意的这一笔法可以说是“新感觉”之典型。万物与主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和谐一统,成为一个“自他一如”“主客一如”“万物一如”的一元世界。如此一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而诞生的“新感觉”,与佛教思想、与讲究直观体认的禅宗无缝衔接,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新感觉派”的骁将借助一以贯之的新感觉写作方式,回归了东方式、日本式的泛神论,不是依靠理性的思辨,而是直觉的感悟、性灵的点化来认识宇宙万物。
50年前,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康成,在神奈川县逗子海岸的公寓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72岁。因事件就发生在家中帮佣兼司机的女性辞职回乡之后,据此,评论家臼井吉见认为川端的这一举动与这位女性关系密切,并于五年后发表小说《事件始末》。遭到川端遗属起诉后,该小说绝版。
作为第一位以欧洲之外的语言进行写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身着印有家徽的和服礼服出席颁奖仪式,又发表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演讲,在全世界面前亲身示范日本传统。正是因其“以非凡的敏锐感受表现日本人的精神特质”,川端凭借《雪国》《千只鹤》《古都》三部作品获奖。《雪国》描写中年舞蹈研究家岛村,喜爱旅途风尘,在雪乡与“洁净得出奇”的19岁艺伎驹子邂逅。岛村玩世不恭的“徒劳”人生观,令驹子困惑又沉迷,曲终人散,岛村还是踏上了返京之路。《千只鹤》叙述20岁的青年菊治,在父母双亡之后,与稻村家小姐雪子订婚。不料遭到父亲生前情妇太田夫人破坏,又因此与太田夫人之间演绎一场乱伦的一夜情,最终太田夫人自杀以求解脱,而菊治也取消婚约,却又爱上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与这两部同以婚外情为题材的作品不同,《古都》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千重子和苗子是一对孪生姊妹,由于家境贫寒,姐姐被遗弃后为殷实之家收养,如今已是大家闺秀,而妹妹则仍是一个农家女。在千年古都京都的四季美景、名胜古迹与风土习俗交织的唯美画卷之中,上演了这对姐妹机缘巧合的重逢故事,伤感而动人。
编辑:徐璐明
策划:陈熙涵
镜子的衬底,是流动不居的暮景,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同镜底的景物,恰似电影上的叠影一般,不断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则是朦胧逝去的日暮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片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姑娘的脸庞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一刹那顷,真是美得无可形容,岛村的心都为之震颤。
作者:高洁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授
今天我们对于川端康成文学的评价主要来源于作家战后的文学创作,“日本性”“传统性”成为评价川端战后文学的关键词。事实上,对于“东洋”“日本”“传统”的回归,与作家出道之时“新感觉派”时代的“现代主义”倾向并非完全割裂。
责任编辑:王彦
川端执着流连于日本传统之美,这不禁令人联想到另一位作家三岛由纪夫。三岛因受到川端认可而登上文坛,一直奉川端为师。三岛在创作中致力于创造华丽之美,根基却立足于虚无主义,寻求着孤独少年所梦想的灭亡之美,最终先于川端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两年之后,年逾古稀的川端也主动与世界告别,留下不解之谜,那个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身着日式礼服,睁大双眼的瘦削老人,带着激荡时代的记忆离读者远去,只有他唯美的文学世界依旧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来源:《世界文学》 网址: http://www.sjwxzz.cn/zonghexinwen/2022/0728/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