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从文学世界感受大湾区世情风物 葛亮《燕食记》

来源:世界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08 09:4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一次推进” 虽然全书落笔于饮食,但葛亮着眼的还是饮食文化背后的人以及人的精神。小说以饮食为切口,首先出现在小说中的便是各类厨师,他们或得名

“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一次推进”

虽然全书落笔于饮食,但葛亮着眼的还是饮食文化背后的人以及人的精神。小说以饮食为切口,首先出现在小说中的便是各类厨师,他们或得名师真传,或因家学积累,其中却也不乏天赋异禀者,出身草莽却能自悟于闾巷乡野,因一手好味道而声名远播。以厨艺谋生的人,无论“大按”“小按”还是“红案”“白案”,他们所坚守的技艺和味道,若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情世故、练达文章。众生百态亦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亭台楼阁,还有战争、流徙,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堪称“岭南梦华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

从作家葛亮有《燕食记》的创作意图开始,编辑与作家一路相伴而行,六年期间见证了葛亮走访粤港等多个地区的采风历程,也见证了这部作品由十多万字到四十多万字的创作历程,读中改、改中读,既高度信赖,又相互宽慰,共同期待它由枝节到脉络,终成磅礴气象。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感叹道:“《燕食记》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大湾区世纪沧桑。其间涉及多重掌故,在在可见作家的考证与想象功夫。出虚入实,叹为观止。”

小说中,同钦楼最负盛名的“大按”师傅荣贻生,因打得一手好莲蓉而声名远扬,每做一锅莲蓉,这第一口他一定亲尝。但做了一辈子,他最想念的,恐怕还是小时候在太史第中第一次吃到的莲蓉枣泥月饼。“软糯的莲蓉与枣泥,并不十分甜,但却和舌头交缠在一起,渗入味蕾深处。”时隔多年之后,凭着这个味道,他一下子就认出了“得月楼”的名厨叶凤池的手艺。当他终于能够复刻这份味道,成为其他人心中的念念不忘时,广府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不可追忆的前尘往事。世事渺茫,但味道永存。诚如向太史跌宕一生,垂垂老矣时,面对中秋之月,心中触怀的,仍是多年之前,与兄长之间的一壶酒、一顿饭。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就认为,“葛亮对美食描绘的精细,在当代小说中实属罕见,这是一本美好之书。”

延续葛亮既往的美学风格,《燕食记》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之跌宕故事,细致入微之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世态人情的变迁。书中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五代厨人的命运遭际,写出了普通中国人心中最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以及心存向往、溯流向上的风骨。诚如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评,“《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翻新、众人熙来攘往,如梦华录、如上河图,这盛大人间中,舌上之味、耳边之声,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

“葛亮对美食描绘的精细,在当代小说中实属罕见”

《燕食记》选取粤港美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以四两拨千斤之态,自然而然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既打通了整个岭南的空间壁垒,又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轻松勾连起近代百年岭南历史。导演陈晓卿就提到:“《燕食记》的好看与动人,在于以纯熟的文字,如此贴切地勾勒出中国南方的袤袤历史版图。”

评论家杨庆祥则认为,这部小说是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一次推进,“在这一点上,它的文学成就几可以比肩《白鹿原》之于陕西,《长恨歌》之于上海。“百年粤港史”的命题一直横亘在岭南作家面前,当代文学必须有所建构有所回答。《燕食记》在此作出了十分成功的尝试。”

将情感寄托于饮食,是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共情之源。在活动现场,中国出版集团李岩在讲话中就盛赞这部作品“以饮食知著历史,在日常烟火中予以大时代的更迭,透过饮食这个主题写出中国人的内在追求”。

六年前葛亮创作的《北鸢》中即言:“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由此奠定了《燕食记》的先声底蕴。小说题为“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不仅博古通今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且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文章来源:《世界文学》 网址: http://www.sjwxzz.cn/zonghexinwen/2022/0808/1216.html



上一篇:清溪村纪事|文学原乡:有世界眼光的“茶子花
下一篇:8月15日起,长春世界雕塑园免费入园

世界文学投稿 | 世界文学编辑部| 世界文学版面费 | 世界文学论文发表 | 世界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世界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