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文学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世界文学》投稿方式[04/09]
- · 《世界文学》期刊栏目设[04/09]
经典重读丨川端康成去世50周年:唯美的文学世界(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临终之眼”“美”之外,“孤儿根性”“魔界”也一直是川端康成文学研究经典中屡屡提及的关键词。新潮社出版川端康成全集之际,收录了作家亲笔所
“临终之眼”“美”之外,“孤儿根性”“魔界”也一直是川端康成文学研究经典中屡屡提及的关键词。新潮社出版川端康成全集之际,收录了作家亲笔所作年谱:“一岁,父亲去世”“两岁,母亲去世”“六岁,祖母去世”“十岁,姐姐在伯母家去世”“十六岁,祖父去世”。川端康成自幼成为孤儿,自称“葬礼上的名人”,因而他对于爱情从未抱有幻想,不过这反而使他能够以极其冷静的目光,洞悉每一个孤独的人身上流淌着的爱情,那也是爱情最为纯粹的表现形式。《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雪国》中的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姊妹,川端作品中反复出现纯真少女形象,有人说作家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所渴求的理想女性是“永远的处女与母性并行不悖地共存一体”。的确,川端康成以美丽的自然与女性为手段,疗愈自己的孤独。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所谓“新感觉”,是指这一派作家重视感觉、讲究技巧,以自己的直觉、情绪、印象,捕捉瞬间的特殊状态,把现实画面拆散、重组,构筑一个感觉世界;以暗示和象征手法,通过描写瞬间感觉,仿佛从一个洞口来窥探人生的奥义。试看《雪国》中著名的“镜中映像”一段文字:
川端本人在一系列散文中曾发表回归传统的宣言:“我把战后自己的生命作为我的余生。余生已不为自己所有,它将是日本美的传统的表现。”因而,众多学者与评论家都认为,川端在日本战败后的废墟之上,于隐约之美中发现了日本的命运,而这种美来源于古典传统,又与近代的颓废之美一脉相承。《雪国》中冰天雪地的雪乡的空灵之下,是驹子对于岛村若即若离、聚散无常的悬念;《千只鹤》中传统的茶会、茶具与爱欲融为一体,带着病态与伤残的梦幻氛围;《古都》则在凝聚日本传统文化精髓的千年古都,以地道的京都方言,诠释命运无常的主题。川端的作品投射了我们对日本式唯美主义的想像,而他的文学已经成为特异的审美意识的代名词,带着一丝神秘色彩。
与此同时,在小说《孤儿的感情》等作品中又可以看到作家对于“血缘和家庭的羁绊”表示的怀疑。小说《伊豆的舞女》中,主人公“我”最终超越“家人/非家人”的界限,认识到自己能够与人生旅途中邂逅的每一个人缔结家人般的关系。这与佛教中“万物一如”“轮回转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川端最终将“孤儿”不再视为一种缺憾,而是使之转化为一种“恩宠”。这既是对“无常”的反抗,对过去的执着,对“永恒之美”的追求,又暗含着对于社会秩序的偏离与越界。而研究者所说的“魔界”同时包含以上两方面内涵。
年逾古稀的作家选择以这种方式离世,或许人们更愿意相信,作家为声名所累,无法在艺术创作上冲击新的高度,从而选择结束生命。川端自己曾说过:“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文章来源:《世界文学》 网址: http://www.sjwxzz.cn/zonghexinwen/2022/0728/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