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我”与五六十年代“世界文学”的关系(2)

来源:世界文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02 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洪先生新著最后一篇《1964:我们知道的莎士比亚少?》,引起了我的更多回忆。洪先生谈到,1949年到1965年,是“中国莎学”的“繁荣期”。这一时期

四、洪先生新著最后一篇《1964:我们知道的莎士比亚少?》,引起了我的更多回忆。洪先生谈到,1949年到1965年,是“中国莎学”的“繁荣期”。这一时期最最热心的读者与观众中就有我。我当时真的是迷上了莎士比亚。朱生豪翻译的12卷《莎士比亚戏剧集》,我不敢说全都读了,但肯定读了一多半。看舞台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银幕上的《王子复仇记》,更是如痴如迷。那时候从北大进城看戏,要乘32路公共汽车。戏散了,郊外车停了,就要从西直门走到北大,校门关了,就翻墙进校:真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劲。

洪先生的文章里特别谈到,50年代后期对司汤达的《红与黑》和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讨论。我那时候心目中的英雄,就是《红与黑》里的于连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主人公,他们对个人人格力量的信仰,憎恶用强力伪善扭曲人的心灵,以及反抗绝望,都在我心上埋下了种子,影响了我一生。

一、洪先生书的第一、三篇《1954年的一篇书目》和《司汤达的教训:19世纪的幽灵》,都谈到了“欧洲19世纪文学”即欧洲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文学,是五六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的主要部分,对我的影响也最大。就像洪先生介绍的很多作品,都是当年我所熟读,并为我的世界文学知识、修养垫底的。

中国诗人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艾青,外国诗人中就是洪先生总结的“两个‘斯基'”:马雅可夫斯基和伊萨可夫斯基。就像洪先生所说,对五六十年代“中国当代诗歌的观念和诗体形式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这两个斯基的“政治抒情诗”和“生活抒情诗”。我当时学写的,也全是这两大抒情诗体。

三、洪先生对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特别有兴趣,连写了三篇文章,这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并且想起了自己未能实现的“文学梦”。我从小就希望当一个“诗人”,觉得自己有诗人气质,最适合写诗。至今还记得,我入大学后,就喜欢坐在未名湖畔,看天看水,构思我的“诗”。后来到贵州,游走在山山水水之间,除画画之外,就是写诗。我准备了很多彩色笔记本,写“红色诗”“蓝色诗”和“黄色诗”,后来都成了我“文革”时的主要罪状。

最后,洪先生引述了80年代担任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曹禺的一段论述,说他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莎士比亚是“屹立在高峰之上的文学巨人”,他教给我们“认识自己,开阔人的眼界,丰富人的贫乏生活,使人得到智慧,得到幸福,得到享受,倡导人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我想,这里传达的,也应该有洪先生的心声,也有我的心声。

打开洪先生这本《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新著的第一感觉:子诚兄就像鲁迅笔下打“壕堑战”的战士:“伏在壕中,有时吸烟,有时唱歌”“有时忽然向敌人开它几枪”,再埋头继续“打牌,喝酒”。我把它概括为“边玩边打”。洪先生就是平时不吭声,读书,听音乐;隔一阵就突然打一枪,出一本书。而每打一枪,每有一作,都让人惊喜不已: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学术课题,这样的新史料,这样的研究思路、眼光和见解!当大家还没有回过味来时,先生又去玩了,继续读书,听音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怎样的韧性与智慧!

17日、18日整理定稿

◎钱理群

2022年8月14日起草

钱理群作为洪子诚的同时代人,两人之间有着浓厚的默契互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他们共同的成长记忆,也是他们多年生活和学术工作中共同的思想资源。本版特刊发钱理群教授的主旨发言(节选),以飨读者。

我和洪先生都是1956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的,他读文学专业,我读新闻专业,都是在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因此,我读洪先生这本书时就会引起许多回忆,有许多感情、思考的投入。最后就关注到:我这个“人”的一生,与五六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里的世界文学的关系。

文章来源:《世界文学》 网址: http://www.sjwxzz.cn/zonghexinwen/2022/0902/1220.html



上一篇:志愿文学|他的莲海世界(散文)
下一篇:文学IP呼应元宇宙世界《命运乐章》备受关注

世界文学投稿 | 世界文学编辑部| 世界文学版面费 | 世界文学论文发表 | 世界文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世界文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