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文学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世界文学》投稿方式[04/09]
- · 《世界文学》期刊栏目设[04/09]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报告文学论坛成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梁鸿鹰在题为《共同瞩望新时代报告文学的美好未来》的视频发言中首先回顾了瞿秋白、邹韬奋、徐迟等前辈作家所创作的《饿乡纪程》《萍踪寄语》《哥德巴赫猜想》等经典报告文学
梁鸿鹰在题为《共同瞩望新时代报告文学的美好未来》的视频发言中首先回顾了瞿秋白、邹韬奋、徐迟等前辈作家所创作的《饿乡纪程》《萍踪寄语》《哥德巴赫猜想》等经典报告文学作品,认为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应该具有较为鲜明的社会性、公共性,呈现社会生活现场的真实性,社会事件信息的及时性,为读者提供丰沛复杂的画面。面向新时代,报告文学作家要增强担当精神,开辟题材领地,持续不断地去发现生活;作品创作要坚持文学本位,努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尼山报告文学论坛是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设立的9个分论坛之一,也是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首次设立的报告文学专题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报告文学的新时代使命与文体创新”。
王晖在《当下报告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中通过大量作品实例指出:在当下全媒体时代,报告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对于现实的真实把握,也就是非虚构精神的强化与践行,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进程的反思与批判,对人本身及人与生态关系的关怀。他希望报告文学作家要努力做到为良知写作、为正义写作、为人类写作,真正以博大胸襟和人类关怀的眼光,站在人的角度写人,使作品具有超越感和人学本质。还要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写中国人,使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本土特色,使报告文学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真正“顶天立地”的文体。
徐锦庚在《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书写新路径》中,结合自己创作出版《国家记忆》《台儿庄涅槃》《望道》等三部作品的体会,重点谈到在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创作中,要注重把握好三个维度,努力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崇高的思想品位和感人的艺术魅力。一是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在历史中认识现实,从现实中发现历史,让作品“高看”(作品让读者高看一眼、刮目相看);二是坚持真实性品格,深入时代现场,复原历史真实,还其本来面目,提出独到见解,让作品“耐看”(作品经得起咀嚼、考证和质疑);三是合理塑造人物,激发情感共鸣,增强作品感染力,让作品“好看”(作品要喜闻乐见)。
9月26日,在尼山脚下、孔子湖畔,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文联(作协)承办的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报告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何建明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报告文学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认为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史是一部红色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中国报告文学让这一新文体在中国古老的文学大家庭里占住了重要位置,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历史,必须永远记住那些作出贡献的人。他强调,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必须坚守中国报告文学的“初心”和使命,在不断推进文体创新的同时,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丁晓原在题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的文体建设》的发言中以“重建报告文学文体的尊严”为题旨,集中论述了报告文学的文体价值与文体建设。他认为报告文学在报告时代、存活历史的同时,还气韵生动地雕刻体现时代精神、美好人性的英模和凡人的形象,优秀的报告文学应该为时代、为历史、为艺术而写作,同时也必须重视报告文学的理论批评建设。
李朝全在题为《报告文学创作刍议》的视频发言中,通过与西方“非虚构写作”等新兴文类的比较,从概念范畴层面明晰报告文学是一种脱胎于新闻报道的叙事性文体,是新闻与文学联姻的“产儿”,是“报告”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具备新闻性、艺术性、真实性等基本属性,以艺术的方式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世界。他特别指出新媒体时代为报告文学的创作、生产、传播创造和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张陵的发言《时代的文体 真实的文体 人民的文体——中国报告文学再认识》,围绕“报告文学的时代性”、“真实”、“深入生活”展开,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划时代意义出发,结合《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那山那水》等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一系列优秀报告文学作品,阐述了其对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的深刻认识,认为报告文学的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正在形成,有能力承担起反映现实文学主力军的任务。
文章来源:《世界文学》 网址: http://www.sjwxzz.cn/zonghexinwen/2022/0927/1231.html